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全球经济呈明显下行趋势。经济是肌体,金融是血脉,两者共生共荣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,金融应该发挥哪些重要作用?金融业如何迎接新挑战,抓住新机遇,以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?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。
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日前一致同意寻求实现2%的平均通胀长期目标,以应对美国经济结构性变化新挑战。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意味着美联储将更长时间维持宽松货币环境,但能否实现通胀目标仍然存疑,是否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也值得观察。
继前段时间山西金融圈人士集中调整,开启山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金融圈的深化改革之路后,内蒙古也在近日连续变动内蒙古地方性银行的高管,开启改革之路。
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,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何判断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?面对大变局,应如何应对?围绕上述热点话题,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。
由于债券和贷款的定价方式不同,国债收益率更适宜为长期债券收益率提供参考,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,也都未将国债收益率作为贷款利率的主要参考基准。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,与美国存在较大区别,因此更不宜以国债收益作为贷款利率参考基准,而以LPR作为贷款定价参考基准较为适宜。
日前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修订后的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》,并提升文件效力层级。文件对与金融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权利作出了规范,在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,丰富并优化了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方面的条款。文件还明确了银行和支付机构的法律责任,以解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较低的问题。
2020年8月新增社融3.58万亿(前值1.69万亿),新增人民币贷款1.28万亿元(前值9927亿),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.3%(前值12.9%),M2同比增长10.4%(前值10.7%),M1同比增长8%(前值6.9%)。
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青年课题组使用2015年7月以来对所有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近70万条微观数据,通过随机效应面板回归和断点回归两种方法,对LPR改革前后贷款利率变化情况作了实证研究。结果显示,LPR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贷款利率下行,且贷款利率在LPR改革前后存在明显的断点,充分验证了LPR改革提升利率传导效率的政策实效。
近期,投资增速持续回升。其中,7月份增长6.7%,8月份增长8.4%,已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。对此,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指出,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发力,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,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。接下来,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、专项债券、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下达,项目开工和资金到位情况持续好转,投资有望延续回稳向好的总体态势。
首先,在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,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存款货币,贷款利率影响存款利率。按照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黄金法则,均衡的贷款实际利率(贷款的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)应等于资本的边际回报率,也就是与经济增长率接近。因此,贷款利率的均衡水平实际上主要由经济基本面决定,在贷款利率确定后,银行再通过信用货币创造和市场竞争形成均衡的存款利率水平。
LPR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后,由报价行报价形成,与LIBOR相似。但与LIBOR相比,LPR报价机制合理、监管主体明确、考核机制健全,不易被报价行操纵。
LPR改革后,由报价行在MLF利率上加点报出。虽然MLF在银行负债中占比不高,但MLF利率是央行中期政策利率,代表了银行体系从中央银行获取中期基础货币的边际资金成本,适合作为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。